长株潭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曾错失良机,若非如此,如今的长沙无疑会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,而株洲也可能跃升为二线城市。1958年,在国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政府发起了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建设,其中包括了第二汽车制造厂,即二汽。最初的选址之一就在当时的湘潭(株洲)朱亭镇。该镇地理位置优越,位于京广铁路与湘江之间,背靠群山,沿河而建,且处于衡阳与株洲之间,这里不仅方便原材料的运输,也为生产的汽车提供了良好的转运条件。尽管当时也有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易家湾,但因为易家湾离长沙和湘潭过近,且不符合“依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方针,最终被淘汰。
在二汽发展的简要历史中,有关于此事的简要叙述。彼时,株洲市的某位领导考虑到当时已经在株洲落地的多个项目,再加上二汽,预计会有数万人涌入这里,尤其是在饮食方面,尤其是蔬菜的供应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。由于当时全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,解决如此大规模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因此,该领导对争取二汽项目的态度变得犹豫,没有表现出积极性。这个故事虽然难以在正式历史记录中找到,但一些零散的材料却印证了确实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。
展开剩余69%项目建设时遵循的原则强调了依山、分散及隐蔽的战略需求,而在当时的朱亭镇,这些条件基本达标。尽管此后,也对成都、湘西、湖北荆州与四川泸州等地进行了多次考察,但最终的选择却发生了变化。当时的湖北十堰(即襄樊)虽然铁路尚未通车(川汉铁路刚刚开始规划),却更符合隐蔽性,同时,地方领导热情欢迎项目落地,不存在如株洲那样的饮食困扰。因此,二汽项目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在襄樊(十堰)落地,后来又从这里迁移至武汉。如今,整个湖北的汽车产业链为地区的GDP贡献了可观的增值。回望当年,是否让株洲市民乃至湖南人民感到遗憾,若当时的决策有不同的走向,情况可能大为不同。
若二汽能落户株洲朱亭,即便后期迁至长沙,长沙市或株洲市起码会形成一个汽车产业集群,若如此,那么湖南省的GDP或将早已超越湖北,长沙也有可能早日晋升为第二批国家中心城市,而株洲市也会顺理成章地不再只是今日的级别,或许会轻松成为二线城市。历史是不容假设的,回想起这个历史事件,不免令人感到心痛与惋惜。如今,我们看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积极努力,而作为普通民众,有时候也应支持政府,尤其是在涉及征地拆迁时,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城市的发展,最终都是对每位百姓有利的,不是吗?
历史如烟,恍若已逝。如果当年二汽能够在朱亭扎根,地理位置、运输条件和水源相较而言都更为优越。历史不可假设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株洲因蔬菜问题而错失朱亭的发展机遇,现在虽有北京汽车株洲分公司作为补偿,但仍让人感到可惜。这段历史的轨迹,或许鲜有人知,今天特别写下此文,也希望有更熟悉当年事情的人能提供补充说明,修正其中不准确之处。同时,也期待大家能够讨论,在未来产业振兴的道路上,如何更好地进行产业规划,并抢抓时代带来的机遇。
本文配图来自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,请联系我删除。
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请点赞、收藏并转发。谢谢!
@谁也不能阻挡中国前进?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平台-配资操盘开户-在线配资网站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