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起,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一直以来都拥有褒贬不一的声誉。南朝周兴嗣在《千字文》中评价四大名将时,将他与王翦、廉颇、李牧并列,但在后世的评价中,白起往往因为其“人屠”之名被诟病,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中,白起的“杀神”形象进一步被加深。然而,他是否仅仅是一个冷血的杀神?还是说他应当被视为秦国统一的伟大功臣呢?
战无不胜,初露锋芒
唐朝开元十九年,玄宗皇帝为了表彰历史上的名将,设立了武成王庙,并将历代名将的塑像列在其中,其中白起位列“武庙十哲”之首。这个位置显赫,而白起是如何从众多历史名将中脱颖而出的呢?历史上对白起的记载相对较少,直到公元前294年,秦国决定进攻韩国,白起才第一次在历史上露面,作为秦国左庶长指挥了新城之战。此役,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,成功地攻占了韩国新城,打响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声誉。
展开剩余82%紧接着,白起便迎来了与魏韩两国联合的大决战。在伊阙一战中,尽管他兵力远不及对方,白起仍能巧妙地利用敌人合作的心理,调动兵力进行迂回包抄,成功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军,令敌军溃不成军,几乎摧毁了两国的战力。此役之后,白起的名声远扬,被誉为战神。
长平之战:白起的战争传奇与“人屠”恶名
在白起的军事生涯中,最为著名的战役当属长平之战。公元前262年,白起率军攻占了韩国的上党,造成赵国强烈反应,赵王最终选择接纳了上党郡,成为与秦国争夺的焦点。随后,白起经过两年恢复兵力,再度出征,此时赵国指挥将领为廉颇。长平成为了赵国与秦国最后的决战场。
赵国的廉颇坚守长平,并凭借地势优势展开持久战,三年间两国交战激烈。秦国的士兵因为后勤问题而备受困扰,而廉颇则试图通过耐心的防守拖垮秦军。然而,在这一期间,秦国开始实施反间计,故意通过派遣间谍在赵国内部散播谣言,指责廉颇已老,战力不如赵括。赵国王听信了这些言论,任命了赵括作为主帅。赵括虽然年轻且极有军事才干,但却缺乏实际的战场经验,最终在白起的巧妙布阵下,陷入了死角。
最终,赵括全军覆没,40万赵军被白起俘虏。令人震惊的是,白起决定处决所有俘虏,除去极少数几人外,所有被俘的士兵都被活埋。这个决定无疑给他带来了“杀神”的恶名,也使得这场战斗成为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战。长平之战成为白起的双刃剑,既让他成为英雄,也为他留下了无可磨灭的污点。
失宠与赐死:一代战神的陨落
尽管白起在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,然而在秦国朝廷的政治斗争中,白起的性格与做法也为他埋下了祸根。白起不仅仅因杀俘一事遭到非议,他那种倔强、不知变通的性格也让他与秦王产生了不小的矛盾。公元前259年,赵国危机尚未解除,秦王命令白起再度出征赵国,然而白起却拒绝了这一任命,明确表示自己不认为赵国易于攻破,且长时间的征战会消耗国力。面对白起的态度,秦昭王怒火中烧,决定撤去白起的一切职务,并将他软禁在阴密。
然而,白起并未因此低头,反而通过言辞尖锐地批评了秦王的决定,并说:“秦不听臣计,今如何矣!”此言一出,激怒了秦昭王,最终决定给白起赐死。白起被迫带病启程时,终于在咸阳城外十里处,遭到赐死的命令。白起临终时喃喃自语:“我本来就该死,长平一战,降者数十万人,我欺骗他们将他们都活埋了,足以致死。”说完,他便自刎而亡,令人唏嘘不已。
被踢出武庙:白起的历史争议
白起死后,他的军事才能依旧被许多人所推崇,但由于其屠杀俘虏的恶名,白起的形象始终难以摆脱“杀神”的阴影。唐代玄宗曾为白起立庙祭祀,将他列为武庙十哲之首,彰显其战功;但到了宋代,赵匡胤却因为白起在长平一战中的暴行,将其从武庙中除名。赵匡胤明确表示,白起的行为不符合武德,认为他屠杀已投降的敌人,行为不光彩,不配受祭。
这次事件标志着白起从“战神”到“杀神”的转变。赵匡胤对白起的评价不仅仅因其暴行,还因为白起那种过于倔强、不知变通的性格,让他成为了威胁君主权威的存在。白起虽有赫赫战功,但最终因自己的性格和一系列争议行为,未能逃脱被历史贬低的命运。
白起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争议,他的战功无可否认,然而在政治斗争中,他的失败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“悲情英雄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平台-配资操盘开户-在线配资网站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